抽脂是一項極晚近發明的技術,在1970年時義大利醫師Giorgio Fisher進行第一個抽脂手術之前,人類從來沒想過可以直接把脂肪組織從身體抽離出來,所以說Fisher這次的手術代表著劃時代的意義——一種人類試圖「徹底」地掌握自己的身形的慾望的實現,然而Fisher這次的手術成果並不是非常理想,脂肪的抽吸伴隨著失血過多而來的休克狀況,只能說在抽脂手術上跨出第一小步,而非是成功的一大步。

  到了1970代中期時,法國的Illouz醫師發現將生理食鹽水灌注進患部,可以讓抽脂時的出血量減少,但是這手術因為無法大量抽出脂肪而效果不佳;而在同時期,另外一位法國醫師Fournier 也進行了類似的手術,他覺得抽出來的脂肪可以為人體其他部位所用,於是他為病患進行了自體脂肪移植。

  然而在上述的抽脂過程中,他們都仍然是使用全身麻醉的抽脂方式,其需要大量輸血、隨時有肺拴塞的風險性不亞於外科手術。

  而抽脂引進美國,則是由Larry Fields醫師引介的,他在1977-1985年去歐洲學習最新抽脂技術、引介回美國,之後他在美國廣收門徒,其中更包括了著名的美國微創抽脂之父:Dr.Klein。

  Klein醫生嘗試在生理食鹽水裏面添加使血管收縮的配方,使血液流失更少、抽脂效果更好,而且這個新的麻醉配方只需要局部麻醉,從此抽脂變正式進入了另一個時代!

  而各位讀者或許不知道,第一位實行抽脂手術的Fisher是皮膚科醫師,抽脂原本是皮膚科醫師的專業,但因為早期抽脂風險性高、需要全身麻醉其危險幾乎等於外科手術,所以就漸漸變成外科醫師去操刀的現象,然而到了Dr.Klein時,他本身是皮膚科醫師,對皮膚有相當深刻的研究,他認為傳統抽脂的風險是可以藉由改良而降低的,於是他發明了不需全身麻醉、危險性低、傷口極小的微創抽脂,完全改良了傳統抽脂需要全身麻醉、血流量多易休克、輸血增加感染風險……等的問題,微創抽脂的輸血量甚至只要8.cc。

  微創抽脂的另一個革命性的意義是在於,它的抽脂管只有1.5mm,比起傳統動輒3-6mm的管線來說,更能縮小創口的範圍,它的創口可以控制到只有3mm,不像傳統抽脂一樣因為管線粗而容易發生凹凸不平的狀況,微創的抽脂可以抽得相當均勻,至於更晚近的雷射抽脂,施術與麻醉時間不用一小時,更針對鬆弛的皮膚或是橘皮( cellulite)有良好的改善效果,也可以減少出血及術後瘀青的現象,還可以避免像超音波抽脂容易使皮膚壞死的缺點,這便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的便利了。

  回首短短的抽脂歷史,可以發現這真的是一段「血跡斑斑」的歷史,而不禁令人捏把冷汗,也慶幸到了二十一世紀,微創抽脂手術的更臻成熟,使得我們可以不用每次抽脂都是搏性命式地「撩落去」了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. Shine光澤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